益生菌過敏3大好處-改善過敏、調整體質、舒緩發炎反應
益生菌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將益生菌定義為:「活的微生物,當作為食物的一部分攝入足量時,可以帶來有益的健康,通過在宿主身上產生腸道菌群來產生影響。」[1]
簡單來說,益生菌就是好的微生物,當攝取一定的量到體內並且成功定殖於腸道中,就可以帶來正面的健康效益。
益生菌常見7大迷思
益生菌常見迷思1-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吃益生菌
我們現代的飲食傾向,讓我們容易吃入過度加工的飲食,充滿糖分、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和食品添加物,加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經常承受壓力,經常服用抗生素,並且不知不覺地從我們喝的水和呼吸的空氣中吸收了毒素,即使健康的人的腸道,也有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受到負面影響。
所有這些因素都會殺死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原生好菌,並給體內的壞菌、病毒、伺機菌的生長騰出空間,服用優質益生菌補充品,可以讓我們恢復腸道中的好菌的比例,修復已經受損的腸道菌群,並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相。
益生菌常見迷思2-吃優格、泡菜和喝康普茶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益生菌
首先,這些發酵食物用於發酵過程的細菌,通常不是對人體證實有益的益生菌。 例如,優格中的細菌通常是牛細菌,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在我們的腸道內定殖下來,而是通過糞便離開我們的身體。
另外,這些發酵食物和發酵飲料,在攝取進我們的身體之前,通常都會貨架上放置一段時間,因此,在其中的益生菌可能已經死亡,或處於無法再發揮好菌功效的生命階段。
而且益生菌如果要定殖在我們腸道中發揮作用,在那之前他們必須通過胃酸的考驗,胃酸會殺死許多這些益生菌,尤其是當它們因為在架子上放了幾天、幾週,已經處於老化階段時,更無法順利抵達腸道定殖。
這些發酵食品中的一些益生菌的確有可能也會進入腸道,在腸道中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 然而,補充優質益生菌補充品的效用,是完全無法與補充發酵食品和飲料相提並論的。
益生菌常見迷思3-所有益生菌補充品都一樣
每個品牌的益生菌所用的益生菌菌株不一樣,所用的包埋技術、是否有臨床實驗證實效用等都不一樣,所以不能將每一個品牌的益生菌補充品都視為一樣的。
益生菌常見迷思4-吃益生菌讓我消化不良
優質的益生菌補充品就是為了幫助我們促進消化系統運作,而不是造成消化不量,由於益生菌本身就天然存在於健康的人體腸道中,正常不應該對益生菌產生不良反應,而且通過補充益生菌補充品,所做的就是為我們的腸道添加更多好菌。
如果您發現在開始補充新的益生菌補充品時感到消化不量,有可能是下列2個原因:
1. 您補充的益生菌品牌是否含任何添加劑?某些添加劑可能會導致您的身體產生過敏反應,例如麩質或乳製品(乳糖)。全世界高達 65% 的成年人患有乳糖不耐症, 如果您服用的益生菌含有乳糖,您可能會對此產生脹氣和腹脹反應,而不是益生菌造成的消化不良。
2. 當益生菌與腸道中任何有害的、可能有害的壞菌,或者與其他病原體鬥爭地盤,將它們排出系統時,的確有可能會出現消化不量。 如果是這種情況,消化不量應該會幾天內好轉並消失。
益生菌常見迷思5-所有的益生菌都應該要冷藏保存
台灣的天氣偏熱又潮濕,因此有許多品牌在行銷時都會宣傳一定要冷藏保存,事實上益生菌最怕的不是沒有冷藏,而是忽冷忽熱的溫度變化與過度高溫。
其實我們的建議是,如果益生菌並沒有包埋技術的保護,又無法保證放在25度恆溫的環境中,的卻以台灣的環境考量,冰冷藏是比較保險的保存選擇,但並非所有益生菌都需要這樣做,因此我們建議您在挑選益生菌時選擇有包埋技術的益生菌,並且避免保存在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中。
益生菌常見迷思6-益生菌的菌數越高越好
這個其實也是常見的迷思之一,其實菌數高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該益生菌使用的菌株品質高才有意義。有許多品牌會用對人體無益的球菌來濫竽充數,宣傳自己的高菌數,但其實所含的菌株對腸道菌相一點好處都沒有。
因此,與其關心益生菌的菌數夠不夠高,還不如關心是否有臨床/人體實驗證實該品牌益生菌的效用,才是正確挑選益生菌的法則。
益生菌常見迷思7-如果我服用益生菌時間夠長,我的身體會習慣它們
雖然身體確實可以適應某些藥物或激素(例如甲狀腺激素),但益生菌並非如此。 請記住,益生菌是天然存在於健康人體腸道中的有益好菌。
不幸的是,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沒有健康的腸道,需要這些小小的益生菌幫手,從核心支撐我們的腸道健康, 您的身體並不會自體產生益生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定期補充益生菌補充品,以實現我們腸道健康最終目標。
益生菌怎麼吃?
這個就要分成不同劑型有不同吃法了,我們的建議如下:
粉末狀>一定要配水喝、沖刷粉末到胃裡面
顆粒狀>配水喝
錠狀、膠囊狀>可直接吞
如何挑選益生菌的3大條件
1.選擇有人體實驗證實有效的益生菌
為什麼要選擇人體實驗證實有效的益生菌呢?因為至少已經有部分人嘗試過確認益生菌的效用了,才能保證自己買到的益生菌至少是可能有效的。
現在市面上的益生菌品牌實在是太多種,消費者在挑選時一定會感到眼花撩亂,但至少先透過選擇有人體實驗的益生菌,篩選掉一半不確定是否有效的益生菌。
2.選擇有包埋技術的益生菌
包埋技術對於益生菌而言是攸關生死存亡的關鍵點,由於益生菌從出廠到抵達我們體內定殖,需要經過很多重的考驗,其中尤其是胃酸更容易殺死我們吃下去的益生菌,但透過包埋技術就可以保證益生菌可以經過胃酸的考驗,順利抵達腸道定殖。
3.選擇有添加益生質+後生元的益生菌
所謂的後生元其實就是益生菌吃掉益生質後所產生的代謝物質,「後生元(Postbiotics)這個名詞對一般人相對陌生,但卻是近年國際熱門的研究趨勢,它是在2021年由國際益生菌及益生元科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的國際專家經過兩年長期的討論所定義出來,其定義為【能為宿主帶來健康益處的成分包含微生物死菌,及/或發酵產生的衍生物、細胞成分】」
後生元可以進一步的改善我們的免疫系統,幫助預防或治療腹瀉,減輕與腸易激疾病相關的症狀,甚至可以舒緩某些過敏症狀的嚴重程度。
例如我們透過運動促進合成,或者是透過攝取纖維獲得的短鏈脂肪酸,就是後生元的一種,而這種物質是與瘦身和降低炎症性疾病有關的抗炎成分,而且能夠促進提升消化道的整體代謝功能。
後生元一般而言都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不像益生菌一樣需要經過消化道的重重考驗,可以從一些保健食品中攝取入人體,或者我們可以通過攝入更多的益生元和益生菌,來自然地增加體內的後生元含量。
而益生質就是益生菌在腸道中生存所需的糧食,吃有添加益生質的益生菌可以更加保證益生菌的效用。
您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不要直接補充後生元即可,還要攝取益生菌+益生質?
因為腸道的環境還是會有好壞菌的比例存在,補充益生菌的另外一個目的除了製造出後生元,這些有益人體健康的物質,更重要的是讓腸道環境的好菌比例提升,建立人體代謝系統的健康品質。
簡單而言,後生元就像是我們腸道花園的農夫,負責耕耘提供更舒適的腸道環境,而益生菌與益生質,就是腸道花園裡的花朵與肥料,讓整個花園充滿多元性且土壤肥沃。
過敏補充益生菌的好處
1. 過敏補充益生菌的好處-改善、減輕過敏反應
益生菌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過敏,但可以有效地減輕與改善由過敏原引起的過度反應,也就是所謂的過敏症狀。
在一篇發表於NCBI的研究指出,益生菌減少了過敏原引起的過度反應和炎症,並減少了細胞因子的釋放,以及其他有益效果。 在幾項研究中,益生菌治療組和安慰劑治療組之間沒有發現顯著差異。 雖然益生菌不能消除過敏,但它們的使用可能會減少過敏症狀的發生率和持續時間。 [2]
然而,益生菌的作用取決於它們的種類或菌株、它們的衍生代謝物以及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
2. 過敏補充益生菌的好處-調整過敏體質
益生菌的其他作用使其適用於調節過敏性疾病,包括刺激粘膜 IgA 以及過敏原特異性 T 細胞和 B 細胞的水平。 這些相互作用非常複雜,包括基因網絡、TLR、信號分子和 IgA 腸道反應的增加。 [3][4]
許多動物和體外研究以及幾項人體實驗表明益生菌對過敏有積極作用 疾病。 幾項隨機研究表明,當給有嚴重濕疹、過敏性鼻炎或哮喘家族史的孕婦以及分娩後頭六個月的新生兒服用 Lactobacillus GG 或安慰劑時,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降低了 兩年、四年和七年分別為 50%、44% 和 36%。[5][6]
3. 過敏補充益生菌的好處-舒緩發炎反應
益生菌定殖在腸道後,可以打擊腸道內的壞菌,讓腸道處於比較不容易發炎的狀態,並幫助抗發炎細胞進行活動,或是產生干擾素,以抑制發炎細胞產生過敏反應。
結論
益生菌屬於保健食品,是天然防治過敏的自然解方,如果本身有服用藥物舒緩過敏,記得要諮詢醫生是否可以搭配益生菌服用,挑選過敏益生菌時,也要注意效用是否是針對舒緩過敏。
1.. Jakubczyk D and Górska S (2021) Impact of Probiotic Bacteria on Respiratory Allergy Disorders. Front. Microbiol. 12:688137. doi: 10.3389/fmicb.2021.688137
2. Huang J, Zhang J, Wang X, Jin Z, Zhang P, Su H, Sun X.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Respiratory Tract Allergic Disease and Gut Microbiota. Front Nutr. 2022 Feb 22;9:821900. doi: 10.3389/fnut.2022.821900. PMID: 35295917; PMCID: PMC8920559.
3. M.T. Abreu, M. Fukata, M. Arditi. TLR signaling in the gut in health and disease. J Immunol., 174 (2005), pp. 4453-4460 http://dx.doi.org/10.4049/jimmunol.174.8.4453
4. Z.Q. Toh, A. Anzela, M.L. Tang, P.V. Licciardi. Probiotic therapy as a novel approach for allergic disease. Front Pharmacol., 3 (2012), pp. 171 http://dx.doi.org/10.3389/fphar.2012.00171
5. P. Bager, M. Melbye, K. Rostgaard, C.S. Benn, T. Westergaard. Mode of delivery and risk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11 (2003), pp. 51-56 http://dx.doi.org/10.1067/mai.2003.34
6. S. Illi, E. von Mutius, S. Lau, R. Nickel, C. Grüber, B. Niggemann, et al. The natural course of atopic dermatitis from birth to age 7 year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13 (2004), pp. 925-931 http://dx.doi.org/10.1016/j.jaci.2004.01.778